【
儀表網 企業動態】2011年,當“工業4.0”的概念首度誕生于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之際,彼時的全球工業界或未料到14年后的人工智能浪潮會如此快速地滲入現代工廠的一條條產線:通過5G信號實時傳輸PLC設備數據,云平臺自動調度邊緣算力完成AI質檢,不同品牌的
傳感器通過
標準化接口實現無縫協同。這一幕,通過2025年上海工博會施耐德電氣展出的智能翻牌機和睿動IOT魔方機器人變成現實。
這也是施耐德電氣同期發布的《開放自動化賦能工廠智能化解決方案》的實景演示。作為產業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多年來深耕開放自動化領域、并在5年前就推出開放自動化平臺的施耐德電氣,也將這場全球工業正在經歷的變革清晰地呈現在業界眼前。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深陷“轉型悖論”的困境。過去以PLC+現場總線為代表的“黑箱式”控制體系,因軟硬一體、協議閉塞與擴展受限,更在面對大規模數據賦能、AI模型下沉與工業蜂窩網絡接入時,逐步顯露出“數據孤島”“網絡壁壘”“算力瓶頸”三大頑疾,這也如同無形的枷鎖,讓柔性生產、跨域協同、全球供應鏈調度成為難以落地的概念。
而開放自動化技術的引入,則通過在控制層采用軟件定義的方法和開放標準,實現了IT技術與OT(運營技術)的深度融合。《開放自動化賦能工廠智能化解決方案》指出,依托IEC 61499、OPC UA等標準,施耐德電氣EcoStruxure開放自動化平臺(以下簡稱EAE平臺)實現了控制邏輯與硬件解耦,可在工業PC、邊緣網關間自由遷移,同時通過5G與TSN融合構建確定性網絡,解決跨域通信時延問題;此外借助“云-邊-端”算力協同,讓AI推理在車間級實現毫秒級響應。
這一范式轉變,不僅為實現真正的“柔性制造”提供了技術保障,更重要的是,它為工業數智化轉型提供了加速器,將價值創造的焦點從固定資產投資(CapEx)轉向了軟件服務和創新(OpEx)。因此,開放自動化已不再是一個技術選擇,而是制造業體系應對未來挑戰、實現戰略制高點的必要前提。
智能化浪潮驅動:開放自動化成為轉型共識
叩問開放自動化在全球興起的原因,離不開產業演進的深層需求。當前,世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已從節點型的“設備智能化”邁向全面型的“智能工廠”,但傳統工業控制系統在數據、網絡、算力的三大結構性瓶頸卻成為制約這一進程的最大束縛。
開放自動化的破局邏輯,正是圍繞以上痛點提出的系統化解法。據《開放自動化賦能工廠智能化解決方案》介紹,與傳統系統“硬件綁定軟件”的封閉模式不同,軟件定義自動化將控制邏輯從專有硬件中分離出來,形成可在多種硬件平臺(工業PC、邊緣網關、實時虛擬化環境)之間遷移和調度的邏輯層;同時,通過標準化接口(基于IEC 61499、OPC UA、TSN等)實現IT/OT的協議互通;此外,通過邊云協同把AI推理與數據服務按需調度到最合適的位置,從而在確保確定性控制的同時把智能能力普遍覆蓋到產線和設備。
站在宏觀的全球視角,開放自動化的興起更符合多個層面的利益動因。一方面,世界許多制造強國正在將智能制造作為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重要手段——在這一進程中,開放標準與可組合平臺能夠避免單一供應商鎖定,從而形成多主體競爭下的創新生態。
另一方面,系統集成商與軟件廠商則看到了通過平臺化服務向客戶提供“設備-平臺-服務”一體化價值的商業機會,開放架構有利于把散落在系統集成商、獨立軟件廠商(ISV)和云服務商的創新整合成可交付的工業解決方案。以施耐德電氣為例,其近年來通過生態伙伴計劃擴展其合作網絡,已在多個行業場景形成聯合開發與交付能力,佐證了開放自動化已經從概念走向生態化實踐。
在此背景下,開放自動化成為一條回應全球制造業普遍痛點的可行路徑,也是一種面向長期可演進性的架構選擇——通過標準化、模塊化與生態化,既降低企業數字化改造的門檻,又為規模化的智能能力下沉提供了長期可維護的技術基礎。
“網、算、控”技術融合與生態協同:探索智能工廠創新實踐
如果說需求的牽引成為開放自動化的起因,但想將開放自動化從試驗床推向規模落地,則需要三類技術的深度融合:工業蜂窩網(含5G/私有網絡與TSN)保障確定性和帶寬;邊云協同與輕量化AI推理平臺提供算力與模型下沉能力;軟件定義控制與標準化接口保證系統的互操作與快速部署。
施耐德電氣最新發布的《開放自動化賦能工廠智能化解決方案》,為開放自動化勾勒出了清晰的落地藍圖——以多維技術融合打破傳統邊界,以生態協同釋放產業價值。施耐德電氣EAE平臺在這一技術棧上做出了工程化整合,并與運營商、邊緣算力提供商和軟件伙伴聯合發表系列報告,描繪了“從網絡到算力再到控制邏輯”的閉環路線圖。
網絡層面,工業蜂窩網的引入,讓車間通信從有線總線擴展到無線工業蜂窩成為可行。然而無線網絡能否進入控制環路,關鍵在于能否保證“時間敏感性”與“確定性”。解決方案之一是把5G與TSN結合:TSN在局域網層提供確定性時間調度,5G負責廣域無線覆蓋,二者通過網關與邊緣設備協同,能夠在保證實時性的前提下釋放布線成本并提高部署靈活性。
其次,開放自動化架構強調“云-邊-端”三層算力協同。非實時的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在云端進行,實時推理和快速閉環優化在邊緣節點或邊緣容器中執行,而直接的I/O與高速控制仍在本地控制器或專用實時環境中完成。為此,硬件平臺需要支持輕量化AI模型的容器化部署、模型熱更新與在線指標回傳機制。
此外,針對軟件定義控制與協議互通,傳統PLC通常把控制邏輯、工程工具與硬件綁定,限制了控制策略的快速迭代,而軟件定義自動化則把控制邏輯以可復用的軟件模塊形式管理,支持版本化、回滾、分布式部署以及在異構硬件上的遷移。配合IEC 61499等面向資產的標準,工程師可以像管理IT微服務那樣管理控制邏輯,顯著提高工程效率與系統可維護性。
EAE平臺正是以這一思路試圖建立一個多供應商互操作的控制軟件生態,使得第三方算法、設備驅動和垂直行業應用可以在統一的平臺之上快速集成。這種開放自動化帶來的基礎,則為硬件技術突破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從創新到體系重塑:釋放全球產業新價值
放眼全球,從德國工業4.0到美國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從中國“智改數轉”到東盟制造業升級戰略,開放自動化已成為全球工業強國的共同選擇。這場由開放自動化引領的創新浪潮,正在引發全球制造業的系統性變革,其價值早已超越單一技術升級,邁向產業體系的深度重塑。
過去,智能化改造往往是大型龍頭企業的專屬——因為其高昂的工程成本與對單一解決方案的依賴。開放自動化通過標準接口、模塊化控制與生態市場機制,把“可復用的控制模塊+行業化應用”變成像軟件商店一樣可以被采購與集成的資產,從而讓中小企業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定制化智能化能力。這一點對于制造業基數大、生態分散的國家尤為重要:當改造門檻降低,智能化的邊際收益能夠在更廣泛的企業間累積,從而帶動整體產業鏈效率的提升與價值鏈的再分配。
在開放架構下,設備制造商、系統集成商、軟件商與云服務提供商之間出現了更多基于平臺的價值分配方式:設備不再只是賣斷的單品,而是成為數據與服務的源頭,平臺提供商通過生態治理把這些數據與服務整合并向終端用戶交付綜合能力。對系統集成商而言,能力邊界從單純的工程交付向持續運營與優化服務延伸;對軟件與AI廠商而言,開放平臺提供了產品化、規模化的出口。
施耐德電氣《開放自動化賦能工廠智能化解決方案》的發布,讓業界再度關注到這場變革的價值——重塑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當控制邏輯不再被硬件束縛,創新速度將提升數倍;當數據不再被協議割裂,協同效率將實現質變;當生態不再被壁壘阻隔,產業活力將充分釋放。
以開放自動化為代表的這場技術變革,正加速推動全球制造業從封閉、孤立、經驗驅動的模式,向開放、協同、算法驅動的新紀元邁進,為全球工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正如施耐德電氣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丁曉紅所言,真正的工業智能化,勢必以軟硬件的融合、IT與OT的融合作為實現基礎,方能實現從感知層到決策層、從設備端到云端的智能貫通。而2025年工博會的這場開放自動化浪潮,也已在全球范圍內拉開序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